【教育SEN孩子】早產SEN兒子被評好叻但學習跟不上 言語治療師媽媽反思:要適量放下期望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12/08 13:37

最後更新: 2020/12/11 18:34

分享:

分享:

教育SEN孩子,要有加倍的愛心和耐性。治療師媽媽郭家菱育有一名SEN兒子,且看她在教導上的心路歷程。

為母則強,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高級言語治療師郭家菱(Florence),育有兩名7歲及3歲小朋友,大仔是早產兒兼有專注力不足,歷年來經歷無數掙扎、學習。Florence定期在個人網誌上,分享教育一對兒子的心路歷程,包括如何協助早產幼兒,面對語言發展及學習障礙方面的困難,她謂現在視困難為祝福,感到兒子的經歷,可以幫到很多家長。

郭家菱現是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高級言語治療師、輔導學碩士,曾任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系臨床導師,其工作是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到校跨專業團隊復康服務。

她常教授家長選擇童書,自己也熱愛伴讀。(受訪者提供)

為兒子改半職工作

Florence因大仔是早產兼有專注力不足,需要她陪伴進行不同治療,向機構申請半職工作,剛在今年9月轉回全職。她感恩上司諒解作為SEN父母的困難,包容多年來半職工作,能陪伴小朋友接受治療。談到早產兒的挑戰,可謂是怵目驚心,Florence回想柏禮在34周零2日出生,當年她因妊娠毒血導致高血壓,須緊急開刀,孩子出生時只有1.55kg。

「幸好柏禮可以自己呼吸,然而早產兒因肌肉張力、肌肉強度、呼吸協調方面的各種困難,當時孩子須用口飼管幫助進食,而日後加固後亦因此較難建立咬嚼能力。早產BB可能因早前負面的口腔經驗,對口腔及進食的認知過程,感覺很負面,也影響到他們日後對進食的意慾。」

她指出,柏禮的情況是需要花長時間才吃到一餐飯,一般要用兩小時。「他以前只愛芝士、粟米,之前我很緊張,為了讓他肯多吃,曾試過用iPad麻醉他,分散其注意力,這類方法其實不健康。」之後她構思不同活動,嘗試按孩子步伐,讓他探索和接納不同的食物。「我發現早產孩子,往往對一種食物可能需用數周的時間慢慢適應接納,我也學會切不要強迫他們!」

為了令兒子改變進食習慣,Florence回想每一步也不容易。柏禮今天雖然仍是偏瘦,但進度已叫她滿意。「年來調校其飲食也是歷經挫敗,在他3歲時我終初嘗成功滋味。近年一家人終於可以吃街外食物,並可以出外旅行。」她強調現在感到兒子是對別人的一份祝福。「由於要湊他,我才會去鑽研怎樣改善早產幼兒的進食問題,並跟家長分享,我現在仍在面對孩子專注力不足的不同挑戰,每天問題不斷,但也要告訴自己要正能量。」

柏禮出世時只有1.55kg。(受訪者提供)

自小已被認定聰明

ADHD孩子多富有其他才華,柏禮特點是具有高階的說話能力,但因出現過度能力上的傾斜,曾令媽媽糾結不已。她謂最記得兒子3歲時,老師請他做事要快點,他反問老師慢有甚麼不好?「有老師對我說從來沒遇過這樣的學生,當下只有垂淚向老師道歉,也不知怎面對老師。」

ADHD孩子多富有其他才華,柏禮特點是口語能力高,思考敏捷。(受訪者提供)

她坦言,由初生嬰兒科起、到評估中心全面評估、到升小評估,聽到最多的評語是︰你囝囝好叻,並沒有任何擔心之處。「但每每回到學校問題就接踵而來,小至在校茶點時跟不上進度、出門穿襪也問題多多、抄寫尤其是噩夢、上課時挑戰老師。沒有人感到他需要治療,但他確實需要支援!」

曾有一段時間,她感到孩子愈是做不到,她就愈焦急,愈焦急就愈催迫他,「我心中10萬個為甚麼?為甚麼每一次別人都說他好叻,但回到學校、回到日常就是function唔到?一度跟兒子關係很僵,因我生氣為甚麼他不努力,現在反思,可能我成長過程讀書一直很不錯,故會把期望放在他身上。」

Florence笑謂,因孩子的特殊情況,需要放慢腳步及忍耐,而半年前她和丈夫最終決定自費見精神科醫生,確診ADHD,亦決定循以藥物的方向改善情況。

「回到學校,就算有了確診,其實老師對ADHD也認識不多。老師也會問,他能夠坐很久地看書,然而課堂鐘響他就是一路專心看書。我只好向老師解釋,其實不能轉移專注就是專注力失調的其中一個症狀,這種如入無人之境,就是不能調節自己的專注去回應周圍環境,其實是執行功能的缺損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漸進式建立咬嚼能力

早產幼兒對進食有其特殊需要,大人只要循序漸進的運用不同質感、硬度的食物挑戰孩子的咀嚼能力,日子有功就能一步一步的建立孩子的咬嚼能力。以下是她歸納的心得建議。

1.安排小吃難度大挑戰:

由足齡9個月(看生理發展水平6至7個月)開始,家長就可以按孩子的能力選擇小吃(finger food)作為茶點,選材時可由脆口而且入口會溶的質感開始,然後慢慢選擇較硬的食物,再然後選擇有纖維的食物。

2.進行食物遊戲:

若幼兒出現揀食,可能是因為感知困難,較難接受不同味道或者質感的食物,可邀請孩子預備食材、製作小食,期間鼓勵孩子運用多感官探索、認識、接納不同的食物,過程可觀察孩子的反應,循序漸進的鼓勵孩子逐步接納及嘗試食物。

3.安排孩子與家人同桌進食:

讓幼兒看到、聞到食物的氣味,並有機會觀察到他人進食。

4.邀請幼兒準備食材:

引導孩子學習洗菜,先用指尖開始輕掂食材,再鼓勵運用手指、手掌、手背觸碰食物,由接受觸碰食物開始,再鼓勵拿起食物、趨近自己用鼻子聞嗅食物。

5.舉行食物化粧舞會:

運用創意使用食材作化粧品或飾物,如利用顏色鮮艷的水果汁(如︰紅火龍果汁、石榴汁加入椰子油)作為唇彩塗在孩子的嘴唇。

6.進行小食嘗試:

鼓勵孩子在可接受範圍內由淺入深嘗試食物的味道,如用唇或舌輕掂食物,進而含住食物一段時間或咬一口食物,或咀嚼一段時間再吐出,最後嘗試吞嚥小量食物。但留意按孩子的步伐探索、接納食物,切勿心急。

記者:胡麗珊